華人社會與文化 第三周
● 課堂筆記
想像vs印象: 差別在於真實接觸與否,而真實的接觸才能消弭差異
華人 (血統論): 由三皇五帝所綿延下來的炎皇子孫,乃為中華民族。但在歷史與文明的流
傳下,血統種族已歷經融合,因此基於此血統論之定義,幾乎全世界的人
們都是中華民族。連我們所認定外表是外國人的人,都有可能擁有華人血
統。
(國籍意識): 受限於區域限制
● 個人意見
1. 對中華/華人社會文化的想像: 儒家思想、吃苦耐勞、禮義之邦
2. 台灣社會文化的印象及想像: 樂於幫助他人、種族歧視 (應該說崇洋)、治安良好。
※ 針對種族歧視問題我蠻有體會的,許多人口中所訴說的外國人幾乎泛指來自歐美國家的人;但在面對東南亞人士時,往往會露出不屑的神情,進而將他們排除在外國人範圍外。我猜想這或許是因為多數東南亞國家在比較早期為未開發國家,經濟發展遲緩,落後台灣一大截。久而久之,即使現在很多國家以經濟起飛,我們仍然擺脫不掉就有思想,歧視東南亞國家的人。反觀歐美國家,自小英語課本上出現的外國人均是金髮碧眼的歐美人士,加上歐美電影事業蓬勃發展,讓台灣人有既定印象,總是認為他們比較優越。這種思想其實是很可恥的,台灣在許多人眼中是個和善熱情的國家,但事實上應該說是部分友善,只針對歐美國家人士而已。我不敢說我完全沒有既定思想,但我期望能藉由發現他們優點擺脫舊有思想。
http://news.tvbs.com.tw/ttalk/blog_author_detail/6359 看到這則新聞真的讓我蠻痛心的,連自己國人都歧視自己國人了,台灣怎麼能有資格被稱作是熱情善良的島國呢?
3. 定義社會與文化: 文化為亙古流傳下來的思想抑或是習慣,而社會則是以文化為基底加以發展成許多部份群體居住生活再一起。
4. 再定義華人: 這有點難定義,由同血緣的一群華人經由傳承相同文化,進而演變為擁有自身文化的華人。
補充說明: 華人泛指原居於東亞中國地區族裔群體及其後代。
補充說明來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E%E4%BA%BA
● 分組討論
1. 我們自身的文化認同有哪些是從中華文化而來?如何形構?
拜拜文化、長幼有序概念、節慶。從祖先的想像延伸至習俗。
2. 為何我們自稱台灣人,不稱中華民國人?
政治地理因素以及自小長輩們就稱之為台灣,因而到現在我們仍習慣叫台灣。
3. 我是否認同台灣(中華民國)屬於「華人」範疇?
我們認同我們受到華人文化及社會的影響。
4. 我是台灣人,我認同台灣是我的家,但我真的認識台灣嗎?
有趣地名: 高雄縣內門鄉狗屎坑
地名由來: 此地在清初時尚無人居住,因地處木梓山麓的谷地,谷口又有許多野狗在相
互追逐,於是滿地狗便,而稱狗屎坑。
鄰近縣市及河川: 台南市/ 二仁溪
地形: 內門區為盆地地形,大致分成內門盆地與溝坪盆地。
附近有甚麼山:月世界 (惡地地形)
節慶:內門宋江陣 (四月)、內門迎觀音 (二月)
非吃不可的知名小吃及土產:龍眼、鳳梨、花生糖、萬能薯、香腸、荔枝
必訪地標:鴨母寮、內門休閒農業園區、七星墜地、萃文書院、內門紫竹寺
ㄟ~~我的問題只是看起來很學術而已吧!因為都是開放式問題,倒也沒有要大家都用學術的方式回答啊!輕鬆點兒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