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社會與文化 第九週


  • 個人發表

  • Q1: 羅醫師的哲學觀點偏向哪一家?
    A1: 儒家→ 不恥下問,遇到自己不會的,願意屈伸詢問自己學生
           墨家→ 兼愛,天下一家,視民如己的奉獻精神
    Q2: 羅醫師的文化素養和跨文化溝通如何展現?
    A2: 文化素養→ 內自省: 罵完其他人,事後會思考 發現自己有錯,勇於道歉
           跨文化溝通→ 文化EQ高: 願意學台語 方便與台灣人溝通
    Q3: 為何羅醫師主要使用台語溝通?
    A3: 病患多半為阿伯阿嬤級,一方面方便與他們溝通;另一方面,增加親和力
    ◎ 六書辨識方法:
        文字辨識,見字先拆,在分為可拆與不可拆
        可拆 (合體為字): 形聲(有聲音相關)、會意( 無聲音相關)
        不可拆 (獨體為文): 象形 (真有其物,為實物) 、指事 (無實物,為概念)
    ◎ 陳儀方: 陳 (阜+東): 會意/ 儀 (人+義): 形聲/ 方 (不可拆): 指事

  • 小組討論

  • Q1: 華語教師在教材準備應使用何字體? 教學該注意什麼?
    A1: 標楷體,一筆一劃寫清楚,不可連在一起,更能清楚了解字體構造
           先從永字八法教筆畫順序
           部首部件、畫面結構→比例
           繪圖→ 不誇大
    Q2: 經史子集採當代中國圖書分類法如何分類?
    A2: 經→重要典籍 090
           史→ 中國歷史 610
           子→ 百家人物/ 名人傳 782
                    百家學術思想 121
           集→ 文學作品集成 800
    Q3: 若為華語教師,你會針對新台幣做什麼教學?
    A3: 各紙鈔與銅板的幣值、口語用法 (幾元、多少錢)、防辨真偽、匯率計算
    Q4: 公立學校、私立學校、補習班屬於古代何種教育制度? 科舉制度類似於現今何考試?
           宋朝的糊名規定與現在何考試制度相似?
    A4: 公立學校: 唐國子監、宋書院
           私立學校: 漢精舍、唐學館、宋書院
           補習班: 明清私塾
            ◎科舉: 鄉試、會試、殿試 →有官也有名 (三元及第)       
            ◎公務員考試: 初考、普考、高考 →有官沒有名 (鐵飯碗)
            ◎宋規定糊名(= 彌封)、謄錄、搜身 (侵犯人權,現金不採用)

  • 補充資料

  • 國際觀: 國際觀很廣並不是依照去過幾個國家來判定,而是要有求知慾、擁有專業知
                   識、主動掌握世界脈動、具有國際關懷及展現人文素養。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2/1866158
    擁有國際觀會充實自我的內在知識涵養,讓自己隨時對將來國際間發生的大小事抱持敏感態度。
  • 因為我只知道兩種辨認真假鈔的方式: 防偽箔膜及浮水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4DHDd4PVKg
  • 心得感想

            這次上課看到老師分享關於台灣人沒有國際觀及台灣為最無知國家排名第三的影片及資訊讓我很有感觸。因為早在之前我第一次看到這個新聞時就有在思考我們是真的很無知很沒有國際觀嗎?思考後,我的答案跟第一次差不多,我認為其實媒體佔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台灣的閱聽人通常是藉由媒體知道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媒體的傳遞就非常重要。但是台灣的媒體新聞真的鮮少播報國際新聞,往往是以聳動的社會新聞來吸引閱聽人目光;不僅如此,一個社會新聞甚至可以在一天中重複播報到五次,久而久之,閱聽人也變得不再會關心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反而會對聳動的社會新聞很有興趣。但說真的,每次看到播報新聞,總是會覺得他們一小時內所講的新聞內容,不到五個是對我有幫助有建設性或是我會想知道的。雖然媒體真的在這部分占了很大一環,不過我覺得也不太能完全怪媒體,不能總是把媒體當成是自己缺乏國際觀的一個藉口,這已經是個既定的事實,且現今科技如此發達,因此台灣人若想多了解國際時事,也是可以自己上網去找資源,主動讓自己培養內涵,而非只等待媒體給的訊息。
            這次正好是一個機會讓我反思自己是否真的為沒有國際觀的人,我發現,我是真的不太清楚國際事務。很多國際新聞我都不知道,這讓我覺得有點羞愧,也覺得很不應該,感覺念了應英系卻對國際事務不清楚QQ  可能真的要固定在網路上看一下文茜的世界周報了~~~

留言

  1. 這門課只是引子,讓大家思考而已。我想要是能從自身周邊發生的事件來觀察、省思,對我們自己而言會更有意義。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