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華語口語與表達 第一週
個人意見
Q1: 你的母語是什麼? 你是幾語人?
A1: 國語、台語/ 三語人 (國語、台語、英語)
Q2: 為什麼你在大學選讀外語? 為何我們需要多重語言力?
A2: 因為認為對自己未來想從事的職業有所幫助/ 弭平文化的鴻溝
Q3: 在讀完文章後 ,你認為什麼是語言管理?
A3: 講話不是亂講而是要適時
Q4: 三篇語言管理的文章,你認為有什麼地方值得討論 (爭議)?
A4:
分組討論
Q1.從課前閱讀、個人意見到課中欣賞,語言管理,倒底要管什麼?
A1: 文化思維,同理心很重要。如何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如何運用
Q2.個人生涯規劃中,從小學到大學,語言在人生階段扮演什麼角色?你如何管理?
A2: 一個實用的工具 幫助我們與不同種族作溝通/
應學習在適當的場合用最合適的方式說話
Q3.「華語口語與表達」是屬於哪種語言的研究範圍?
A3: 母語的擴展性研究
Q4. 語言管理和「華語口語與表達」的關聯。
A4: 表達的內容很重要,要能在適當的場合講適當的話
補充資料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819/552272.htm
西方沒有孝順這個單字,是因為他門並沒有孝順的概念
心得回饋
感覺這次的內容大多圍繞在語言管理,說話是門藝術,不是種科學。要懂得如何講好話就要懂得於適當的場合講出適當的話。這次老師分享的影片也蠻能引起我的共鳴,就像是我在之前就剛好有跟朋友討論到孝順這個例子,當然不只是孝順這個詞,還有其他例子也都是這樣。每個國家風俗文化及價值觀都不同,難免會有差異,而文化的不同也剛好就反映在語言上,才會出現有某些詞彙在其他國家沒有意思或是沒有這個概念,我們也不能因此評斷對方,而是應該以尊重的態度看待對方的文化及價值觀。
閱:)
回覆刪除